3
2
1
专题讲座
复旦大学EMBA人文复旦讲座
添加时间:2017/6/2 15:36:35 来源:复旦研修网编 点击数:

 

复旦大学EMBA人文复旦讲座:数字时代,换个姿势聊文学︱新闻眼
在互联网世界甚至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将何去何从?对于纵横商场的企业家而言,阅读经典的必要性和魅力在哪里?5月31日,复旦大学EMBA人文复旦讲座在管理学院开讲。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原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历任《解放军报》记者、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文学报》社长陈歆耕先生,作为主讲嘉宾联袂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文学与时代的睿智对话。复旦大学EMBA项目副主任段邵斌出席了此次讲座,EMBA2014秋季班学生黄悦担任主持人。
 
 
当代最优秀的作品,注定不是“网红”
 
陈思和教授一开场就明确表示,与近年网络上热捧的民国时代相比,当代文学并非落寞,相反其丰富性和成熟度远远高于之前的几十年。纵观近100年,自改革开放后的这四十年是中国当代最稳定的一段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引领文坛的作家如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人,都处于青壮年。由于时局动荡,虽作家辈出,大家的冲劲十足,可对于外界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足还不够成熟。
 
相比之下,当代作家如莫言、王安忆、贾平凹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且呈现出各自鲜明的创作个性。时代也提供了他们不断提升自我的空间,他们作品的质量也远优于以往。所以说,中国的当代文学已进入“壮年”。
 
陈教授还提及自己在十四岁时,曾读到巴金的小说《憩园》,这部作品对他的影响很大。这部小说是巴金在完成《家春秋》三部曲后创作的,当时的心态和想法逐渐成熟,不再从批判的角度去描写封建地主阶级,而是从人性的层面去解读旧社会的大环境下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这部作品令陈教授逐渐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与所处的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这些作品的“前瞻性”,导致它们常常无法在当下获得大众的认可,但对于提高阅读者的思想维度却有着极大的帮助,其优秀性也终将被之后的时代所印证。
 
 
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书
 
一千个人对经典会有一千种理解,陈歆耕先生提到了卡尔维诺的14条经典定义,其中第一条对于经典的定义是:经典就是你经常听别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陈歆耕先生自己的体会是,如果把人类的精神创造陈列在博物馆里,那经典一定是其中的镇馆之宝,而且经典是不可复制的,会成为后人很难超越的里程碑。对于每天生活在大量资讯包围之中的现代人,快速提高人文素养的方式,便是阅读经典。
 
 
陈歆耕先生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早年的经历,并讲解老子“为而不恃,为而不争”的思想。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于老子提倡的出世的含义,认为老子的出世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的一种非常智慧的生存理念。这些生存智慧对于如今的管理者也极为重要,因为经典是超越时空,没有时效性的,无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随后的问答互动环节,EMBA的企业家同学们向两位嘉宾提出了与当下紧密联系的问题。例如有同学问陈思和教授,他如何看待电子书对于纸质书的冲击?陈思和教授风趣地说,当古人想把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刻写在竹子上时,估计也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从纸质书发展为电子书,只是阅读方式上的改变,人类的阅读需求并没有消失。
 
还有同学提出如何平衡阅读与其它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陈歆耕先生回答到,阅读的方式因人而异,EMBA的企业家同学都很忙碌,希望大家学会做减法,省视一下自己的日常安排,尽量留一点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精神,这对于自己的事业发展和人生格局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讲座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会场内连走廊上都坐满了专注倾听的EMBA同学,大家积极提问,希望从两位嘉宾处获得更多的精神助力。
 
复旦大学EMBA项目自2002年创办之初即推出了“人文复旦”系列讲座。它充分利用了复旦百年综合性大学的人才优势,遍邀各类学科的学术泰斗开设主题演讲,旨在以百年复旦的文化底蕴教育和感召每一位EMBA学子,帮助他们提升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养成超然之气质。
复旦大学金融总裁班|EMBA研修班|复旦工商管理MBA班|房地产总裁培训班|复旦大学总裁班常年招生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E-mail:fudan.mba@163.com 招生热线:021-33511084
统计代码